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熏陶,有志于斯。之后一直精研传统文化艺术,特别是造型艺术。自初接触宣炉,对其热爱一发不可收,立志做出最纯正的宣炉。
苏州风土清嘉,文化繁盛,工艺超绝,自宋元以来直至明清,苏作文玩,俨然是天下风雅文化的标杆。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有云:“姑苏人聪慧好古,亦善仿古法为之,书画之临摹,鼎彝之冶淬,能令真赝不辨。又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,苏人以为雅者,则四方随而雅之,俗者,则随而俗之,其赏识品第本精,故物莫能违。 ”
自明代宣炉诞生,苏州就一直是仿宣重地,名家辈出,赵汝珍在《古玩指南》称:如“万历年苏州之蔡家,以仿宣著称者。以后吴中之徐守素、周文甫等,亦以铸冶名世。”随着时间的流逝,别的地区铸炉逐步式微,技渐不传,而苏州铸炉之技艺却薪火相承,延续至今。
理论与实践结合,加上对艺术的精准领悟,才能出好作品。他热衷于从参看众多博物馆实物中寻求宣炉特点,故宫、国博、首播、上博都是常去之地。与专家学者的交流沟通也让他受益匪浅,与故宫古器物部专家杨勇先生保持了良好的沟通,经常就宣炉的各种材料、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请教,各种实物和照片等文献资料也给了他有益的启发。与国内宣炉收藏研究者刘锡荣先生,也多次交流。而《宣德彝器图谱》、《考古图》、《古董辨疑》、《大明宣德炉综论》等文献学术资料,每每也给他 新的启发和认识。当然,最主要的还是不断的试验,包括蜡模的反复修改、铜料的配比、浇注方法的改进,力求做更好。
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,近年所出的一些炉子,也得到了专家和爱好者的肯定,欣慰之余,当然是再接再厉,争取能更上一层楼。
所获奖项:
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银奖
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 金奖
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工艺美术金奖
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工艺美术银奖
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工艺美术铜奖
香炉烟袅
他是站在幕后的人,很少在公众场合出现,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和“吉金堂”的作品受到爱好者和专家的一致肯定。
“东西好不好,方家里手自然心中都有一个标准,无需过多的炒作和吹捧。只要做好东西,心中坦然而快乐,方是生活的享受,也无愧宣德炉这流传500多年的天地美器。”这是他和金堂所追求的目标
走进位于白塔东路管家弄的吉金堂工作室,我们见到了顾建刚,还有一排排博古架上陈设的宣德炉。“宣炉乃文房首器”,从明清至今,宣德炉俨然已经成为了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。他一边和我们聊天,一边给我们焚香:从著瓶中取出香筷,轻轻捣松香灰,然后用灰押细致地把那洁白的香灰整理平整,动作轻缓流畅。然后下香篆,香勺、香粉、香铲依次出场,待到双手轻提铜香篆,一个沉香粉构成的回文寿字,出现在我们眼前。点燃,在沉香清凉柔美的氤氲中,我们也仿佛又穿越回了古人雅致的生活中。
十年前,一次偶然的机会,当时还是杂志编辑的顾建刚在一个朋友家中欣赏书画,偶然间注意到了书桌文盘中的一鼎香炉,朋友说那是家传的宣德炉。当时他就被那简约的造型和莹润的皮色所吸引,“这才是艺术”,从那时起,他与宣德炉的缘分,算是结下了。
俗话说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从那时开始,他不停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学习。通过朋友的关系,他与故宫、国家博物馆、南京博物馆还有一些研究铜器的专家学者取得了联系,通过各种途径请教,“和他们的交流,让我得到了很多理论和艺术上的启发,通过博物馆藏品和拍卖场上实物的观摩,又加深了对宣德炉的理解”,顾建刚如是说。
宣德炉,首先是一种造型的艺术。明人直接继承了宋人的审美,宣德炉的造型,参考了宋代哥、官、汝、钧、定等名窑瓷器以及三代青铜器中的元素,所以从一开始,顾建刚就潜心研究宋瓷、青铜器的造型比例,结合传世宣德炉中之优者,在借鉴与不断尝试的基础上,将宣德炉的轮廓和细节完美结合,力求取得实用和审美上的最佳。
比如说,吉金堂所出品的狮首圆炉, 口径只做到9cm,因为这个尺寸考虑到了人体工程学,盈手可握,最适合平时的使用把玩。而这么小的炉子,带来对铸造的更高要求,越小的狮子头,越难浇铸清晰流畅,但这都被他克服了。再看细节比例,口沿宽度控制在5mm。这样才能恰到好处,凸显出这款炉子的力度和气质。再薄,显得无力,再宽点,就臃肿。而圈足,一定是微微外撇,高度也是在6mm左右,底边一定是有一道不到1mm的弦纹倒边。唯有这些细节到位,才能展现一个宣德炉的精气神。
如果说专家学者在理论上让顾建刚所获颇丰,那么与制炉大师蒋至高师傅的交流和学习,让他在实践上更上层楼。蒋至高是明末清初制炉大师蒋抱云之后,也是铸炉业中备受尊敬的师傅。
由于采用的是传统的失蜡浇注容易,过程复杂,周期又长,每道工序只要出一点小问题,都会影响最后的质量。其中,一模一器的蜡模是关键。经过精心修整的蜡模,流畅的线条,精准的比例,都将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基础。炉壁厚度,撇口大小,一丝一毫都将影响炉的美观。而合金的配比,不仅关系铜夜的流动性和有无气孔沙眼,还关系到最后的皮色。
简练的线条造型和精良的铜质结合,让宣德炉取得了精妙的平衡和恒久的美感,就如宋玉在《登徒子好色赋》 中所谓之美女,“增之一分则太长,减之一分则太短”,其艺术价值禁得起时间的考验,得到了世界的肯定。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,顾建刚和吉金堂潜心研究,经过不断的尝试,改进了合金配方和铸造工艺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吉金堂的所有作品, 从雕刻蜡模、铜合金冶炼、脱模打磨、皮色制作,都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,所有宣炉器型深具法度,铜质精纯压手、皮色莹润细腻,达到了极高水准。不光获得了市场肯定,也夺得代表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的“百花奖”奖,其作品也被摆放进了政协礼堂。
宣德炉,观的是其外形,玩的是其质感,品的是其韵致,赏的是其文化。继承和推广这一门传统的文化技艺,让更多人领略并拥有这些文化记忆中的金碎玉屑,一直是顾建刚的心愿,如今,在吉金堂这个平台上,他要做的事情,更多了。